王林,男,中共党员,副教授,在读博士,外国语学院专任教师,主讲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和英语专业的翻译类课程;兼任外国语学院党委委员、专业外语党支部书记、应用英语系主任、翻译专业负责人、四川省翻译协会理事;入选四川省高级翻译人才库和学校学术与技术梯队。从教12年来,爱岗敬业、严谨求实、勤奋刻苦,出色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作为一名班主任,全面关心学生,充分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怀坚定信念于心,以严格标准律己,以扎实作风履职,建设专业外语党支部成为外国语学院事业的中流砥柱;作为一名基层教学组织管理者,以课程思政为引领、以融合发展为抓手带头开展教学建设与改革,带领团队成功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和教改项目各1项,2022年成功申报翻译专业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为目前四川省唯一的一个外语类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王林老师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级和厅级教研科研项目6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4部;曾获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和省级教学比赛三等奖、两次获得学校课堂教学质量三等奖和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学校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微课观摩活动优胜奖(文科组并列第一名);获学校“课程思政”2020年度影响力人物;多次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作为教工党支部书记,所在支部两次被评为学校“优秀党支部”和“学习型党支部”。
坚持思政引领,构建育人体系
王林老师于2018年起担任翻译专业负责人,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开展基于时代需要和学生需求的教学研究与改革。他一方面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融入翻译的教学研究,一方面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学习相关文献,参加专题培训,打造课程团队;他主笔两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和考核方案,挖掘专业课思政元素,把思政建设工作融入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王林老师于2020年立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英汉/汉英翻译”,2021年立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英汉/汉英翻译”,2022年立项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以项目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在他的带领和鼓励下,团队教师先后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科研项目、教改项目、教研论文、教学比赛等五个方面取得系列成绩。2022年1月,王林老师带领团队连续熬夜奋战半个月,在学校和学院的指导下高质量完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申报材料。5月,翻译专业获四川省教育厅批准认定为第三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这不仅是专业开办10年以来第一次提档升级,更是外语类专业率先走在四川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前列的典范。在开展课程思政专业建设的同时,王林老师带领团队认真思考新文科背景下的翻译教学改革,积极申报学校融合发展教改项目。9月,翻译专业入选学校首批融合发展试点专业。王林老师说:“专业提档升级,师生才能受益——老师们开展教研和科研有更好的平台基础,同学们就业和升学有更好的品牌效应。”
此外,王林老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推广与交流。2021年12月他受邀参加党史学习教育省委第二十一巡回指导组来校指导汇报会,向指导组副组长、四川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胡卫锋汇报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的工作成效,受到省教育厅领导充分肯定。2022年6月他的“翻译示范课程和翻译示范专业建设案例”被学校遴选为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报送四川省教育厅。2021年至2022年他三次受邀参加学校课程思政推广交流活动,受到“四川教育发布”报道。
创新教学模式,实施课程育人
实训大楼B313笔译实训室是王林老师常用的教室,每堂课前都能听到一位同学对《政府工作报告》译文的分析和鉴赏——同学们都知道这是翻译学习的“圣经”。王林老师高度重视课程育人,主讲的“英汉/汉英笔译”“笔译实训”“笔译工作坊”等课程均恰到好处地融入了思政元素,成为理解当代中国、交流世界文化的积极探索。他设计了笔译课程体系和笔译培养路线,选取《党的十九大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双语党政文献和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教学材料和实践内容,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家话语体系构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译者伦理与职业道德等融入翻译课堂,使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效融合,使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个目标有机融合,使国家需求、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紧密融合。基于课程思政的翻译课堂受到学生普遍赞誉。2019级学生姚敏说:“以前不太熟悉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政策术语变得容易理解了,学习《政府工作报告》为翻译资格考试和翻译竞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林老师对我发言的点评直击要害,能够准确地找到我的问题并给出有效的建议”;2018级学生谢春艳说:“王林老师的翻译课不仅能帮助我提高翻译水平,还能使考研政治的术语理解变得容易,我很快就能记住”;2017级学生刘艳在“我心中的最美教师”征文中写道:“王林老师对我最大的帮助,是他让我发现了翻译中的美并且爱上了翻译”。
关注个性成长,秉持学术育人
学术写作与发表对于本科学生而言是一项高阶能力,虽然很难但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增值自我——这一点在翻译专业得到较好践行。王林老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11年来,不仅鼓励学生重点考虑中译外和服务四川及乐山地方发展等方面的选题,还鼓励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成果。近5年来,王林老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30余篇,平均每篇的修改工作量在10稿左右,有的论文修改在15稿以上。大到选题、结构和理论框架,小到语言措辞和标点,王林老师都要一一批注;经常通过面对面、腾讯会议或微信语音和学生深入交流。截至目前,王林老师已指导7名学生发表论文于高校学报上,已指导优秀毕业论文6篇,其中2015级学生黄亚菲和2017级学生杨智涵的论文分别获得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引用。黄亚菲说:“王林老师给了我很大的自信,我从来没想过本科的论文可以发表,同时也坚定了我读研求知不断攀登的信心。”杨智涵说:“王林老师不仅告诉我论文哪里不好,而且还告诉我如何改才会好,让我的大学生涯有了特别值得骄傲的成绩。”2017级学生刘美其感叹:“我很幸运自己的论文指导教师是王林老师,他不厌其烦为我指导毕业论文,修改15稿,最终成功发表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并以‘优秀’结题国家级大创项目。每次我有疑问找他,无论多晚他都秒回。我觉得这样的老师很难得,我能遇见这样的恩师,在大学这片汪洋大海中不再飘浮,找到目标与方向,坚定自我价值,真是幸运。”通过学术育人,王林老师不仅引领学生运用所学独立开展学术研究与探索,充实了专业知识,而且在学术实践中培养了学生崇尚科学、实事求是、严谨客观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品格。
课证赛训融合,服务实践育人
翻译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翻译课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同学们常感叹:“王林老师经常叮嘱我们一定要注意实践能力,是否能通过翻译企业的测试,是否能通过翻译资格考试,是否能在重量级翻译比赛中获奖,是否能长期维护好翻译客户。”王林老师认为:翻译专业学生必须在实践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提升。为此,他坚持以“课证融合”和“课赛融合”的培养方式强化实践。
王林老师大力鼓励学生考取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提前对接行业基本要求和入职门槛。为此,他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带头考证,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践行“教翻译的老师必须要做翻译实践”的理念,以实际行动示范引领学生。截至目前,翻译专业先后10名学生考取二级证书、60余名学生考取三级证书。
学科竞赛是检验学习效果、凸显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在王林老师和其他团队教师的指导下,外国语学院英语类专业学生在翻译学科竞赛(包括韩素音翻译大赛、全国口译大赛等高级别赛事)中获奖200余人次,育人成效显著。
翻译项目是服务社会的实践机会。王林老师充分利用已有的翻译项目(语言服务项目),招募有意愿的学生参与项目,担任初稿翻译、术语积累、校对等工作,在实际项目中夯实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大力助推学生的专业化、职业化、个性化和应用型发展。近年来,王林老师带领和指导学生先后完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乐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峨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乐山大佛旅游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机关单位翻译项目5项。他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互联网+项目,从项目选题、申报论证、实践路线、成果产出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多轮指导。目前,王林老师已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项,其中3项“优秀”结题。这些项目均符合国家和社会需求,如四川应急语言管理、乐山方言文化传承、中国音乐外译传播、成渝双城经济圈翻译人才培养等,在项目中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2016级学生吴嘉琪在王林老师的指导下高质量完成了省级“乐山方言三语手册”的项目,其成果赠送给乐山文旅部门及车站码头,受到广泛好评。2017级学生鲜雷英大学四年在王林老师的指导下不仅累计完成了近6万字的翻译任务,而且高质量完成国家级“四川应急语言资源库建设”的项目,她在翻译实践和大创项目中掌握的翻译工具与语言资产建设的技能对现在华西海圻从事的医学翻译工作极为有用。
师德是榜样,师德是责任,师德是奉献,师德是人梯。如果说人格是最高的学位,那么师德是最美的乐章!王林老师是阳光外院“学通中西,德行天下”院训的践行者,是所有外院人先进性的缩影,更是外院人践行高尚师德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