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优秀教师云展播】第六届师德标兵候选人廖久明老师:久久为功 淡泊明志

  • 浏览量:
  • 日期:22-09-09 19:18
  • 作者:文新学院党委
  • 来源:文新学院党委
  • 审核人:赵元

    他精神矍铄,他立于风中;近半生的文史研究让他极具知识分子的风骨,多年的教育工作又使他富有教育工作者的温情。他坚韧不拔、热爱科研,他拔犀擢象、廉洁奉公,他就是廖久明教授。

廖久明,男,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及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工作。20036月从四川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我校工作,现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二级教授、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第九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郭沫若学刊》副主编、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鲁迅研究会副会长。


 

漫漫路修远,磅礴志其中

石火光阴如流矢,志坚可敌万箭。在那个吃上“国家粮”才是唯一正途的年代,廖教授硬是用石碑一般坚定的意志将坎坷小路走成通途大道。为了家庭,他放弃了本该唾手可得的高中就读机会;为了热爱,他在中师就读时,阅读了大量书籍。把时间用在阅读和写作上,对作品独到的思考悄悄为他以后的路留下了光明。知识阅历的缺乏,书籍的枯燥难懂都没有打败他,反而使他更加强大。

从中师生到二级教授,学历的限制像一堵高墙,廖教授用努力化作了架架阶梯;他尝试了很多种生活,却总也熄不灭对文学的热情,即便中师毕业后生活的压力让他负重前行,即便是法律专科学习已然在他的时光里萦绕了三年,即便对工厂的经营已然轻车熟路,当时的月薪是作为教师的十几倍,高价工资对于廖教授来说就像就久旱后的甘霖,而廖教授却义无反顾的奔向了远方的泉眼——文史研究。他以自身对文学的热情克服基础薄弱的短板,努力学习英语,考取硕士,并以其兴趣天赋和钻研的精神不断突破自身,不断的写作锻炼与他对文学作品独特的理解都为他未来的路暗暗点亮了明灯。发表论文和作品,最终完成博士学习,并凭借综合实力一步步成为二级教授。

他总能把最纯粹的一面留给文学、史料。成长经历中,读书、写作和责任感是他的心中线索,引导他向着所热爱的领域前行。正如廖教授自己所言:“天上的星星无数,最关键是找准属于自己的那颗星星,并且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是看书。”在这条寻找“星星”的路上,兴趣和坚守,不觉中成为了他表面曲折的人生轨迹上最好的捷径,刻苦钻研的精神,最终助得他摘星拿月。


粲然雕器路,谆谆善诱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2003年,廖教授来到了乐山师范学院工作。为积极支持配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特色发展,廖教授主动将自己研究方向由鲁迅转向郭沫若,200810月起担任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带领中心特色发展,中心20102013年连续两次被四川省社科联、教育厅联合验收评估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

他恪守学术道德,乐于奉献、廉洁奉公,淡泊名利、学风严谨,科研能力突出,科研成果丰硕,近年独立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项,作为第二责任人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先后出版《高长虹与鲁迅及许广平》、《鲁迅<藤野先生>探疑》等学术著作5部,主编《郭沫若家世》《郭沫若研究文献汇要·史实卷》等资料选集4部,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现代中文学刊》《新文学史料》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共3项,其中一项结题被评为优秀等级,主持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

鲁迅先生说:“教育根植于爱。”廖教授的漫漫求学路使他深知科研的这条路到底有多难走。如泽如炬,育人育心,或许是自己曾淋过雨的缘故,廖教授总是尽自己所能的为学生撑伞。作为师者,他以德为守,以爱为坚,关爱学生,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主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让脚下泥泞的学生有勇气看向星空,先后指导十余名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并有3名学生考上博士研究生。廖教授会为了让贫困生有尊严的得到帮助而将其聘为“特聘资料员”,给学生发“额外工资”,这是他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找的借口,让学生既不为生活费发愁,也不会因窘迫而拒绝接受帮助;廖教授会在百忙的工作之中仍兼顾指导学生研究写作,指导多名学生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他就像父亲一样关心学生吃饱穿暖、工作学习。

廖教授的学生邹佳良曾这样对廖教授感激道:“若无廖老师一直以来的无私的爱护与帮助,也就不会有那张工作证(西南大学博士后工作证)!”我们只看到了一个邹佳良,殊不知在廖教授的教学生涯里有太多个“邹佳良”。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廖教授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发映日月,血沃新花的师者诗篇,先后获得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全国社科工作先进个人、乐山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这一个个荣誉称号的背后都是廖教授对学生最深沉的爱。

 

呕心沥血研,方正质朴心

鲁迅先生曾说“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韧,(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而廖教授就是鲜有的能将这几个词做到的人。

廖教授的坚韧来源于对文史的热爱。廖教授曾说:“对我而言,从事学术研究有如到公园畅游,沿途我会拍摄下值得拍摄的美景。这些照片如果能够得到人们欣赏,我会非常高兴,觉得这是意外之喜。如果得不到人们的欣赏,我不会懊恼,因为我已经在拍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他坚定地认为:“不管一些人如何贬低人文科学尤其是史料工作的作用,我自己都觉得非常重要。在我心目中,人文科学对于人类有如空气对于人类一样,尽管平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人们却离不开它,而史料工作是人文科学的基础。”

2005114日,乐山师范学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被认定为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廖教授也作为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加入其中。2013年,廖教授领衔成功申报了四川省社科规划基地项目“回忆郭沫若作品收集、整理、研究”。2019年,廖久明又以“民国时期郭沫若研究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为题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79月乐山市成立了沫若书院,廖久明兼任郭沫若研究部部长。在乐山市的沫若文化建设中,也一直活跃着他的身影 。

廖教授如今已年逾半百,却仍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每年,除了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外,只要没有其他事情,他都深植于科研中。20215月,在华西医院动了肝胆手术后,医生叫他注意休息。廖教授出院后在家休息了一下午,觉得太无聊,第二天便开始正常上班了。在动手术前,廖教授甚至也没有下班的概念,每天工作到晚上十一点左右。每当看见一些人说他的工作时间996、很辛苦时,他都会这样想:这个人肯定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否则,怎么会觉得辛苦呢?

廖教授醉心科研,作为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主任,廖教授在每年的项目评审和经费使用上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办事,不以权谋私。在涉及到个人利益时,不争名逐利,2013201520172019年连续四次放弃了乐山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申报,把获奖的机会留给年轻人。

 

廖教授半生科研,半生教育。那挺直的脊梁是他压不倒的文人风骨、高雅志向;那温柔的眼神是他下帷裁遍,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前路漫漫,廖教授仍不懈的在这条教育与科研的路上粲然明朗。


上一条:【优秀教师云展播】第六届师德标兵候选人刘秋竹老师:铸魂育人 有爱无碍

下一条:培根铸魂,不忘情系“春蚕园丁”——我校组织教师节慰问活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