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在乐师 >> 正文

【三下乡系列】“彝海同音,普融真情”——文学与新闻学院晨希(彝海结盟)推普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四)

  • 浏览量:
  • 日期:24-07-11 10:16
  • 作者:伍艾华
  • 来源:文新学院
  • 审核人:蔡光军、魏群

本网讯(文/伍艾华 图片/伏智宏、杨林峰)为加大普通话推广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传承领域取得新成效,文学与新闻学院晨希推普(彝海同盟)志愿者团队于7月10日分别开展了讲好中国故事、“粉书意境”、折纸艺术、送教上门和重走长征路等一系列普通话推广课程。

当天上午,志愿者们认真筹备和开办了“讲好中国故事”专题课堂,以中国文明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主线逻辑,以典故、成语背后的故事讲解为方式激发了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和自豪感。值得一提的是,志愿者巧妙地将普通话教学融入其中,通过故事讲述提高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效地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与应用。

折纸艺术与粉笔课堂,创意推普新篇章

随后,志愿者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折纸艺术课和粉笔字课。在折纸艺术课上,通过志愿者的耐心指导,孩子们用样式纷繁的卡纸创作出皇冠、千纸鹤、爱心等精美的作品,孩子们不但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用标准普通话流利表达出作品名称和自己颇具成就感的心境。粉笔课堂上,在志愿者教授了粉笔书写的基本技巧后,孩子们便在分类指导下挥洒创意,用普通话文字在黑板上书写自己的理想,一笔一划间,普通话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送教上门,彝语融普

课堂之外,志愿者们走进彝族家庭,面对面、心连心地与当地人们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普通话不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而是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彝语融普”是志愿者们在送教过程中特别注重的一个方面,因为志愿者们深知,在尊重和保护彝族语言文化的同时,必须辅以推广普通话的日常使用,才能够为促进当地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提供文化支撑。因此,在送教过程中,志愿者们将彝语与普通话相融合,通过双语教学的方式讲授,既保留了孩子们对母语的情感认同,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和动力。志愿者们耐心地倾听孩子们的彝语表达,鼓励他们用普通话进行回应,使两种语言在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成果汇报,表彰激励

经过历时三天的精彩课程的学习,孩子们以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朗诵《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剪纸艺术等主题形式的汇报演出展示了学习的成果,既赢得了社区居民衷心的认可,也收获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志愿者们为表现优异的学员们举办了颁奖仪式,为他们颁发了学习用品和奖状,鼓励孩子们继续努力学习,成为推广普通话的小使者。看着孩子们手捧学习用品和奖状时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志愿者们深感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也十分期待孩子们的下一次相见。

重走长征路,传承红色基因

“彝海结盟”讲述的是长征路上途经四川大凉山的中央红军以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的方式赢得彝族同胞拥护的历史,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志愿者们通过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中听取了路上居民对于这段历史故事的理解和感悟,在彼此交流中也深刻感受到了普通话在促进民族团结、传承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致力于推广普通话事业,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至此本次推普实践活动已告一段落,但全体志愿者们的心却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大家坚信,通过已有的努力,普通话的种子定能在凉山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乡村振兴贡献出不可磨灭的力量。让大家携手并进,继续前行,在未来的日子里,用知识的光芒照亮更多孩子的梦想之路,共同书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上一条:“筑梦乡村,关爱留守,支教同行”——数理学院“小数苗”志愿服务团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下一条:【经管社会实践系列报道】用普惠金融之笔绘就人民生活新画卷——经纬实践队金融助农沐川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