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地简介
乐山市多语认知发展和教育科普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经乐山市社科联批准,集科学研究、教育推广和科普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它致力于推动多语(英语、日语、法语)认知发展领域的研究,为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公众提供有关多语教育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2025年乐山市多语认知发展和教育科普基地的申报选题指南紧密围绕基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四川省和乐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旨在推动多语教育领域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为乐山市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资助计划
凡四川省内普通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研究人员均可申报,研究项目分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和自筹项目。重点项目每项资助金额 0.5 万元;一般项目每项资助金额 0.2 万元;自筹项目需自筹经费。本年度基地拟立项重点项目 1-2 项,一般项目 7-8 项,自筹项目 3-4 项。
三、选题方向
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和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基地本年度研究方向聚焦翻译与国际传播、人工智能技术在多语教育中的创新应用、聚焦乐山文旅、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等现实需求、注重研究成果的科普转化与社会服务实效。
四、申报要求
项目申报人所在单位须严格把关,1个负责人只能申报1个课题,且必须是真正承担和组织项目的实施者,并注意以下事项:
鼓励跨学科团队(教育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联合申报;需结合基地现有资源(实验室、数据库)开展实证研究;科普类项目需设计可落地的活动方案并明确受众覆盖目标。
申报重点项目的负责人须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并长期从事多语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申报一般项目(含自筹项目)的负责人须具有中级职称或硕士学位。
请认真选择项目参与人员,项目最后获得的结题证书将以申报书上的项目参与成员为准,一旦立项后,原则上不能变更。一经发现有不诚信行为,将取消项目,两年内不受理申报。
为保证评审工作的公正性,严格评审纪律,在评审会召开之前,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名义走访评审专家,一经发现,取消本次申报资格。
五、工作安排
本年度受理申报时间2025年4月30日截止(以邮戳或快递发出日期为准),逾期不予受理。申请人经单位审查合格并盖章后,以学校(或科研院所)为单位邮寄申报书(纸质一式3份)及申报书和信息汇总表电子版至基地邮箱,请将申报 书重命名为“2025年度项目+单位名称+项目负责人姓名”,并写明邮件主题“单位名称+2025年度项目”
快递地址:乐山市市中区滨河路778号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党政办公室
联系人:雷老师
联系电话:0833-2277042
基地电邮:lydiazhao2012@163.com
乐山市多语认知发展和教育科普基地
2025年4月7日
课题指南
(一)翻译与国际传播
1.四川名人名家作品翻译与传播研究。苏轼、郭沫若等名人的作品翻译与传播研究。
2.竹林类翻译研究。竹林文化的多模态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竹林相关古典文学的跨文化译介策略等。
(二)多语认知与人工智能结合研究
1. 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在多语认知发展中的应用,研究其对多语学习者认知过程和效果的影响。
2. 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多语学习者的行为和认知模式,为个性化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三)多语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
1.多语教育与文旅经济融合,如:多语服务能力对乐山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实证研究;基于AIGC的多语文旅导览系统设计与实践;方言、小语种等智能翻译场景应用。
2.多语人才支撑区域产业升级。基于四川省和乐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研究多语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探索多语教育在促进文化交流、吸引外资、推动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作用和实践路径。
(四)多语科普教育创新与社会服务
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开展多语教育科普活动,如:开发互动式科普软件、在线展览等,提高公众参与度和认知度。探索通过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多语教育知识的方法和效果评估。
1. 智能化科普活动设计与传播,如:基于VR/AR技术的多语文化沉浸式科普体验开发(如乐山大佛多语历史叙事);社交媒体平台(抖音、微信)上的多语科普短视频创作与传播策略。
2. 乡村教育振兴中的多语科普实践,如:人工智能辅助的多语教育资源在乐山农村中小学的普惠化应用;多语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协同路径。
(五)政策研究与教育生态构建
1. 区域多语教育政策支持体系,如:四川省中小学多语教育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与优化建议;人工智能时代多语教师职业发展困境与对策;“人机协同”教学能力标准研究。
2. 跨学科合作与国际交流机制,如:成渝高校多语认知研究联盟的共建模式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乐山与法语/日语国家教育合作案例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