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完成人 |
所属单位 |
拟获奖等级 |
1 |
“校县一体、五通三融”优秀传统文化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与实践 |
陈立志、佘万斌、李银斌、任志文、熊泽文、何川、杜宏、彭波、蒋政、李同果 |
宣传部 |
特等奖 |
2 |
地方高师院校面向卓越教师培养的“四维度一体化”体系建构与实践 |
胡丹、汪天飞、罗明礼、谢艺泉、徐世鼎、杨益、汤红娟、关北光、李丽萍、代丽 |
党政办公室 |
特等奖 |
3 |
面向残障学生发展需求的高校特殊教育“三·三·三”育人体系改革探索与实践 |
李朝晖、汪红烨、张梅、章永、李秀、王振洲、梁剑、魏欣、张嘉江 |
特殊教育学院 |
特等奖 |
4 |
高创商昆虫创意产业新农科人才“四轮驱动”“三阶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曹成全、农向、杨瑶君、童超、伏秦超、王智勇 |
生命科学学院 |
特等奖 |
5 |
“三实三全、四元四维”培养卓越环保工程师 |
江滔、唐琼、马旭光、杨孝容、韩耀霞、成英、陈茂霞、常佳丽、杨娟、易志刚 |
化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
特等奖 |
6 |
新时代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师德 “双链融合”系统化培养研究与实践
|
杜学元、谢艺泉、佘万斌、刘佳龙、廖华平、李同果、张远东、钟永淑、彭杨、曹代第 |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特等奖 |
7 |
思政引领、跨媒融合、三维协同——全媒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杨晓军、任志萍、齐虎、宋亮、张丽萍 |
文学与新闻学院 |
特等奖 |
8 |
基于MuGC理念的“一中心、二目标、三主体”一流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实践 |
门涛、李彬、李林、何川、谢春明、张贵红、唐前军、费怡敏、马彧廷、王伊瑶 |
设计学院 |
特等奖 |
9 |
“自下而上+分类培养”教学模式在教育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中的探索与实践
|
唐前军、田密娟、付蓉、王建军、张艳、张波、王强伟、郑刚、黄仕友、马彧廷 |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特等奖 |
10 |
“协同、贯通、赋能”——地方高校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邓健、杨小川、罗富民、郭美斌、王付军、王东健、张仁萍、罗洁 |
经济管理学院 |
特等奖 |
11 |
“强化平台、促进融合、提升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
蒋强、童强、钟英、黄兰香、杨济豪、青海银、何都益、常峰、张自友、雷华军 |
电子与材料工程学院 |
特等奖 |
12 |
国标引领、需求驱动、产教融合——旅游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
郑元同、但强、郭剑英、冯晓兵、方海川、陈金龙、王瑛、秦容、左莉、王一鸣 |
旅游学院 |
特等奖 |
13 |
构建“融合-分层-创新”大学外语智慧教育生态的探索与实践 |
谭小平、徐波(外语)、谢丽莎、谷云飞、颜李萍、敬金秀、黄玉霞 |
外国语学院 |
特等奖 |
14 |
基于“智慧教+个性学”理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混合式教改实践 |
方德静、邹大勇、韩俊、吕渊、王林凡、郭晖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特等奖 |
15 |
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谢春明、陈建国、黄瑞琪、陈池、刘才铭、苏炳均、黄果、门涛、马力强、张秀琼 |
人工智能学院 |
特等奖 |
16 |
大数据背景下数学类专业数据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李洪恒、汪天飞、屈小兵、龙述君、刘徽、 贾礼平、孙峰、高仕龙、石凯、罗世超 |
数理学院 |
特等奖 |
17 |
生物类专业“车间主任”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杨瑶君、龙文聪、Saira Mohsin、杨益、王智勇、付春、方丽、胡烨、廖鸿、肖析蒙 |
生命科学学院 |
一等奖(互联网+项目单列) |
18 |
“六个三”立体化卓越英语师范生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 |
汤红娟、徐波(外语)、江世勇、王柯芦、曾正平 |
外国语学院 |
一等奖 |
19 |
认同与开拓:TPR视域下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探索研究 |
程勇、苏祥、李如春、张洁(小)、龚卫东、马丹、刘旭君、杨文霞、罗佳 |
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一等奖 |
20 |
艺术实践中培养音乐综合能力教学模式探索 |
周特古斯、胡凌雅、王宇、范文婧、颜婕 |
音乐学院 |
一等奖 |
21 |
《英语写作》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
沈玉如、周廷祥、 邹黎、范先明 |
外国语学院 |
一等奖 |
22 |
“两性一度”标准下的《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资源建设 |
高仕龙、李洪恒、冯志明、周俊屹 |
数理学院 |
一等奖 |
23 |
“大科学-小教育-集约创新”:大科学背景下高师科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 |
毛加宁、王朝君、伏秦超、唐梅、张旭梅 |
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24 |
“三化一型”引领下的双模双元双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王辉、张元勤、罗明礼、张远东、张红梅(教学部)、郑文杰、胡军(信实处)、秦洪英、牛雪梅、满林彥 |
党政办公室 |
一等奖 |
25 |
构建项目驱动式整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师范生研学能力的实践探索 |
姜立刚、吴永胜、廖娅晖 |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26 |
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
王永清、李银斌、颜伟娜、王全厚、王思嘉、方薇 |
设计学院 |
一等奖 |
27 |
环境工程和制药工程专业“多元协同、逐阶递进”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
马旭光、彭瑾、陈封政、王应红、陈茂霞、陈稼轩、韩耀霞、吴亮、刘凡、武拥建 |
化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
一等奖 |
28 |
地方高校应用型金融人才“三融合、三强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刘颖、熊艳、袁月、牛秀敏、罗富民、胡亚会 |
经济管理学院 |
一等奖 |
29 |
线上线下创新融合——“翻转课堂”和“对分课堂”在植物类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
黄娇、周勇、唐梅、彭言劼、童超 |
生命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30 |
以《微积分(高等数学)》课程为例的智慧教学实践路径建设 |
黄宽娜、刘徽、孙海、孙峰、牟谷芳、吴耀国、罗天琦、张立、周俊屹 |
数理学院 |
一等奖 |
31 |
融合师范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对口职教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童强,蒋强,周大鹏、常峰 |
电子与材料工程学院 |
一等奖 |
32 |
面向职业需求,融合信息技术,特殊教育动作康复类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
魏欣、余菊芬、苏诚、张嘉江、董媛媛、王欢 |
特殊教育学院 |
一等奖 |
33 |
基于“一核心、一体系、多平台”的教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胡平建、熊泽文、何晓苇、资飞 |
文学与新闻学院 |
一等奖 |
34 |
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
刘丽平、曾正平、王静、陈嘉立、陈思充 |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35 |
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科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刘芳、毛加宁、胡霞 |
生命科学学院 |
一等奖 |
36 |
“引领艺术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设计学创新人才实践教学平台 |
于四维、樊丁、杨芒、王进修、祝彬、朱以荣 |
设计学院 |
一等奖 |
37 |
基于整体按纲施教与部分延伸训练相结合的大学生国防教育模式探索 |
余德刚、贾洪鉴、罗刚、陈勋玮、青海银 |
武装保卫部 |
一等奖 |
38 |
材料专业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范强、徐要辉、陈昶、黄兰香 |
电子与材料工程学院 |
二等奖 |
39 |
化学、环境类学生首岗能力训练 |
孙国峰、熊俊如、陈稼轩 |
化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
二等奖 |
40 |
以分析仪器为重点的仪器分析实验改革措施 |
杨孝容、刘凡、成英、唐琼、吴亮、江滔 |
化学与资源环境学院 |
二等奖 |
41 |
《教育政策法规与师德》课程浸润式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
刘佳龙、姜立刚、吴永胜、廖华平、廖娅晖 |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42 |
新形势下数学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支持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张彦春、杨建辉、罗天琦、龙述君 |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43 |
基于民族地区“3+2”学生能力需求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
余祥、闵钰、苗芳芳、刘涛、杨恒 |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44 |
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一心三化”经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郭美斌、邓健、杨小川、牛秀敏 |
经济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45 |
新商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会计本科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 |
薛军、罗洁、廖晓莉、廖蕾 |
经济管理学院 |
二等奖 |
46 |
“一标三模四法”打造一流课程助推酒店管理省一流专业建设研究 |
秦容、王瑛、邱云志、张莉、王斐 |
旅游学院 |
二等奖 |
47 |
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实践 |
冯晓兵、但强、乔恒忠 |
旅游学院 |
二等奖 |
48 |
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
赖伟、郑文杰、周袁宏、万保君、杨淑英、蒋华志、雍滨瑜、胥俐君、张亭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二等奖 |
49 |
大美育环境下师范生书法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吴胜景 |
美术学院 |
二等奖 |
50 |
《Java程序设计》应用型课程建设实践 |
苏炳均、李林、刘才铭、杨骏 |
人工智能学院 |
二等奖 |
51 |
构建“以赛促学、赛教融合”一体化生态,引领生命科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范晶、农向、文陇英、罗立顺 |
生命科学学院 |
二等奖 |
52 |
基于“课-赛-证”三位一体的职业化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 |
于恩锋、侯学刚、李大东、董志英、刘念平、刘坤、刘艳芳、龚思翰、帅霄、张志超 |
数理学院 |
二等奖 |
53 |
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物理学专业分类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
肖啸、许德富、黄凯、杨建会、朱林、舒晓琴、李贤、刘一丁、肖志刚、张超平 |
数理学院 |
二等奖 |
54 |
国际项目助推特殊教育人才内涵式培养的实践探索 |
张梅、汪红烨、于科先、郭玲、雷显梅、刘秋竹 |
特殊教育学院 |
二等奖 |
55 |
地方师范院校特殊教育类专业语言康复师资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
杨鹃、李燕、段玄锋、郭玲 |
特殊教育学院 |
二等奖 |
56 |
体教专业术科专项教学训练一体化模式构建——以健美操为例 |
黄河、李钢、罗美林、陈际华、王美、张悦 |
体育学院 |
二等奖 |
57 |
终身体育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
张爱平、钟大勇、黄河、杨文铭、张悦、胡娇娇 |
体育学院 |
二等奖 |
58 |
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公共文化管理与服务”方向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
刘瑶瑶、余玲、任志萍、杨田华、何晓苇、陈镜颖 |
文学与新闻学院 |
二等奖 |
59 |
传统声乐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研究与实践 |
吴映春、赵若希、张翼、李艳 |
音乐学院 |
二等奖 |
60 |
以 “三化一型“为导向,构建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
吴洋、孟燕、周特古斯、宋军、白海燕 |
音乐学院 |
二等奖 |